WEDCV155VD5RRV515DV

 

內容簡介

  「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是西方文學的主要源頭,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的詩人和文學家紛紛採用這些神話故事來當作創作素材,對西方的文學、藝術、語言等文化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不管是在日常英語或是英語文學中,都可以見到許多用法或典故出自希臘羅馬神話。閱讀這些引人入勝的神話,不但故事生動有趣,更能提高英語能力與文化涵養的層次!

  「Greek & Roman Myths」書系共計12冊,講述12個不同的神話故事,內容專為初級與初中級的英語學習者所編寫,故事簡短,極適合自修或學校教學。

  1.諸神的起源(The Origin of Gods )
  2.奧林帕斯山眾神(The Gods of Olympus)
  3.宙斯之怒(The Anger of Zeus)
  4.大力士海克力斯(Hercules)
  5.歐羅巴和卡德莫斯(Eruopa and Cadmus)
  6.特洛伊戰爭(The Trojan War)
  7.愛神和賽姬(Eros and Psyche)
  8.阿波羅和達芙妮(Apollo and Daphne)
  9.宙斯的眾情人(Zeus’s Lovers)
  10.阿波羅戰車(Apollo’s Chariot )
  11.點石成金(The Midas Touch)
  12.美少年納西瑟斯(Narcissus and Echo)

  為了讓讀者徜徉於英文故事情境,彩圖本皆為全英文,頁頁皆有精彩的全彩插畫,並有精心設計的練習題。另製作有別冊,內附英單注釋、IPA音標、習題解答,以及完整的中譯,可以幫助讀者細讀與欣賞。隨書附贈CD一片,CD內容誦讀故事全文,讀者可以邊聽邊跟著唸誦故事,幫助全面提升閱讀、聽力與口說能力。

  本書為第二冊《奧林帕斯山眾神》,介紹個神祗的名字與形象。希臘羅馬神話裡描述了許多的神祇,而最具有力量的正是奧林帕斯諸神。例如手持閃電的宙斯統御眾神,運用天賦神力及巧智打敗怪獸泰風,可惜娶了個善妒的赫拉,三不五時就打翻醋罈子,找他吵架。波賽墩手持三叉戟,掌管海洋,他辛辛苦苦建成的特洛伊城慘遭希臘人摧毀,於是他掀起狂風暴雨,讓希臘人在海上足足漂流了十餘年……。

作者簡介

Thomas Bulfinch

  Without a knowledge of mythology much of the elegant literature of our own language cannot b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缺少了神話知識,就無法了解和透徹語言的文學之美。

Thomas Bulfinch(1796-1867)

  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Newton,隨後全家移居波士頓,父親為知名的建築師Charles Bulfinch。他在求學時期,曾就讀過一些優異的名校,並於1814年畢業於哈佛。

  畢業後,執過教鞭,爾後從商,但經濟狀況一直未能穩定。1837年,在銀行擔任一般職員,以此為終身職業。後來開始進一步鑽研古典文學,成為業餘作家,一生未婚。

  1855年,時值59歲,他出版了奠立其作家地位的名作The Age of Fables,書中蒐集希臘羅馬神話,廣受歡迎。此書後來與日後出版的The Age of Chivalry(1858)和Legends of Charlemagne(1863),合集更名為Bulfinch's Mythology。

  本系列書系,即改編自The Age of Fable。Bulfinch著寫本書時,特地以成年大眾為對象,以將古典文學引介給一般大眾。The Age of Fable堪稱十九世紀的羅馬神話故事的重要代表著作,其中有很多故事來源,來自Bulfinch自己對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的翻譯。

目錄

Zeus
Hera
Poseidon
Hephaestus
Aphrodite
Apollo
Artemis
Athena
Hades
Hermes
Demeter
Ares
Dionysus
Hestia
Reading Comprehension

 

前言

  宙斯、波賽墩、赫拉、阿波羅他們有喚起你的記憶嗎?這些到底是誰的名字?

  他們正是希臘羅馬神話裡頭所出現的神明。希臘羅馬神話裡描述了許多的神祇,其中最具有力量的,就屬奧林帕斯諸神。

  以下是奧林帕斯神廟的諸神:手持閃電的宙斯,是統治眾神的王;其妻赫拉,以善忌聞名;波賽墩手持三叉戟,掌管海洋;美神阿芙柔黛蒂,用魔法讓所有看到她的男子為她著迷;工匠之神赫發斯特斯,是美神阿芙柔黛蒂的醜丈夫;太陽神阿波羅,以對音樂的熱愛而馳名;月亮女神阿蒂密絲,以最佳神箭手的高超技藝聞名;還有,從宙斯的頭誕生出來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掌管陰間的冥王海地士,人類和神明之間的信差荷米斯,帶來大量豐收的農業女神狄蜜特,粗魯凶暴的戰神阿瑞士,供應眾神仙酒的酒神戴歐尼修斯,讓每戶人家、每個村落都能持續燃燒爐火的女灶神赫斯西雅。

  現在,就讓我們在古希臘詩人荷馬的領引下,一起來見見這些神祇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848501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8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0.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 清明節特輯 請在陽光燦爛時閱讀 在我們這片土地上 死亡 發生過上百億次 在戰火、災荒、疾病中離去的 每一個逝者 都需要喪葬得以安息 (廣州一公墓,攝影師@丁俊豪) ▼ ... 一些遠古的墓葬倖存至今 成為豐厚的遺產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當中 古墓葬的數目便有 139458 處 與中國古遺址數目相比 約為其72% (中國主要古墓葬分布,一個點位代表一處古墓葬,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黃土之下 古人創造出了不亞於人居文明的 另一重世界 一個宏大的彼岸世界 即將展現在我們眼前 01 逝者的家園 在茹毛飲血的史前時代 人們生生死死、無知無覺 直到一位祖先對同伴的遺體 動了惻隱之心 也許他是不願見到遺體腐敗的景象 也許他是不願見到 曾經朝夕相處的同伴化作白骨 他用腳下的泥土將其掩埋 這或許是中國古代墓葬的開始 土葬 這種最先出現,也最簡單的手段 從目前所知最早的山頂洞墓葬至今 延續18000年 一直是中國喪葬的主流 (2018年1月4日,陝西咸陽,幾名村民在為村中的逝者修建墳墓,攝影師@王警) ▼ ... 距今約8000-5000年 先民們一起勞動 一起分配食物 死後也要一起 埋葬在公共墓地 (2019年7月,陝西西安一工地上發現的戰國古墓群,攝影師@王警) ▼ ... 之後 血緣與親情讓家族合葬取代了公共墓地 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 社會等級高的墓主 其遺體被越埋越深以期防腐 並出現了 葬具 最常見的便是木質的棺槨 (1995年10月26日,新疆尼雅精絕國「沙漠王子」墓地開棺現場。由於西周之前的木棺鮮少留存,所以代之以西漢的木棺,攝影師@劉玉生 ) ▼ ... 與此同時 玉石被發現了 在古人的想像中 未知的玉石能保持屍身不腐 只要肉體不滅 靈魂便能永存 大量玉器開始隨墓而葬 玉殮葬就此誕生 (西周三門峽虢國墓,其隨葬玉器將墓主人圍繞在中央,攝影師@孫巖) ▼ ...... 與我們印象中的「小家碧玉」不同 玉殮葬的玉器異常厚重 令人瞠目 (浙江餘杭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的玉琮王,攝影師@柳葉氘) ▼ ... 至遲於漢代 玉殮葬又更進一步「升級」 玉器全方位地包裹逝者 製成「玉衣」 現今已有不下十具完整的「玉衣」 重見天日 (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的金縷玉衣,攝影師@李文博) ▼ ... 在玉殮葬和玉衣的幫助下 「逝者永存」 靈魂需要永恆的居所 於是,人們在原有的葬具的基礎上 增加了 墓室 在地下建立「房間」 容納靈魂生活所需的一切 區別於傳統的木結構建築 容易腐爛的木質墓室 在追求永恆的地下世界被淘汰了 中國人基於石材 逐漸創造出一個新的建築體系 即石墓室 包括崖墓、石拱墓、石板墓等 數種框架結構的墓室 (東漢山東沂南石墓框架結構示意,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石材固然堅實長久 但其重量也極大 難以搭建寬大的墓室 人們便發明出空心磚代替石材 在西漢盛行一時 然而 在石墓室的框架結構下 空心磚垂直受力,容易折斷 人們便將原本平直的墓頂壘成弧形的構件 即拱券 將垂直的壓力變成側推力 延長磚的使用壽命 (拱券受力分析,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當拱券向後延伸 便形成了一個新的空間 即 拱頂墓室 (拱頂墓室示意,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然而單一拱券形成的空間 還不是完美的受力結構 能工巧匠們 讓兩個拱券相交產生穹窿頂 (穹窿頂示意圖,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縱橫兩個方向受到的壓力 都變成了側推力 墓室的堅固程度 因此提升了一個等級 (武威雷臺漢墓穹窿頂內部結構,鐵架為現代產物,起保護支撐作用,攝影師@孫志軍) ▼ ... 為了方便施工 匠人們又進一步 將拱從平滑曲線變為一個個「像素點」 一層層向內收進 即疊澀砌 發展出了疊澀砌的穹窿頂 (疊澀砌示意圖,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一個個平頂、拱頂、穹窿頂 由長長的墓道相連 形成豪華的地下宮殿 令人嘆為觀止 (河南永城保安山2號漢墓復原圖,由於剖透視原因頂部被削去,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墓內長路幽幽 好似直通黃泉 (芒碭山樑孝王陵墓,此墓與上圖中的保安山2號漢墓均屬於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攝影師@石耀臣) ▼ ... 光有「豪宅」還不夠 永恆的家園還需要室內軟裝 比如馬王堆一號漢墓 就容納了1000多件 經過細緻分類的家居用具 其東、西、南三個箱室中裝滿器物 北部頭箱卻相對空疏 在這裡 牆上張掛著絲帷,地上鋪蓋著竹蓆 華美的漆器陳列在一個 設有厚墊、背靠屏風的座位之前 (馬王堆漢墓出土漆耳杯,攝影師@柳葉氘) ▼ ... 座位旁放著絲履、1隻手杖 以及2個裝有化妝品的妝奩 這些都是墓主人的貼身之物 座位對面 8個舞俑在5個樂俑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不難了解 在設計者的想像中 墓主人的靈魂 在座位上一邊享用酒食 一邊欣賞歌舞表演 (馬王堆1號漢墓墓內場景復原想像圖,由於圖幅有限,畫面中只出現6隻舞俑。此外,絲履、手杖以及妝奩等沒有實物照片參考,所以沒有出現在畫面中,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總而言之 墓室是現世生活的鏡像 人們希望親人在另一個世界 永遠幸福 其生前享有的一切 都被盡數帶入地下 這一幸福家園 難免被他人覬覦 於是,出現了殉葬的士兵 以及代替活人殉葬的士兵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攝影師@孫巖) ▼ ... 同時 大量珍奇異獸也隨之出現 即「鎮墓獸」 用於守衛墓主人的安全 (彩繪泥塑鎮墓獸,攝影師@冬雪) ▼ ... 從一道淺淺的土坑開始 到深埋、葬具 再到嚴密的墓室、地下宮殿 在地下空間日益擴張的同時 地上的部分也隨之壯大 世人與故人的真情 貢獻了超乎想像的創造力 宏偉的地上藝術即將誕生 02 地上藝術 當逝者消失於人們的視野 親友為了標記位置以作紀念 開始往墓上堆土 即為 「墳」 有的形若土丘 (櫻花叢中的明秦愍王朱樉墓,攝影師@茍秉宸) ▼ ... 有的壘石為堡 (丸都山洞溝古墓群,內部為土丘,表面為石材,攝影師@一隻魚作品) ▼ ... 有的狀若巨塔 (寧夏西夏王陵,攝影師@方力) ▼ ... 土堆的大小 體現了墓主人身份的尊卑 土越堆越大 由「墳」「丘」或「冢」發展為 「陵」 中國歷史上最巨大的人造封土 便是秦始皇陵 其東西寬345米、南北長350米、高76米 以70餘萬人歷時30餘年建成 狀若天然山丘 (秦始皇陵,攝影師@王警) ▼ ... 除了巨大的封土之外 地面上還有緬懷逝者所需要的空間 即墓上建築 古人夯實封土作為地基 將迴廊及殿屋層層墊起 硬是用大量的夯土臺將極少的建築 墊成俾睨天下的高臺宮殿 (戰國中山王墓M1復原,「享堂」為戰國時期墓上建築的稱謂之一,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其追悼活動 直接在墓室的正上方進行 (底圖為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戰國燕樂銅桮[bēi],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到了漢代 直接踩在墓室的正上方 變為不敬 建築與封土逐漸分離 建築從墓上移到了墓前 中間以長長的神道連接 沒有了建築的加持 後世的人造封土在體量上 再也無法超越秦始皇陵 (東漢山東朱鮪[wěi]祠堂剖面,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雖然宏偉感不及從前 但是漢代陵墓卻另闢蹊徑 從建築角度彎道超車 由單一建築擴充為建築群 即 陵園 其在春秋晚期便有雛形 於漢代發揚光大 在漢代近乎天下三分之一的賦稅 都用來修建陵園 其豪華程度比之前代 有增無減 (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六O,《索靖傳附子綝傳》) ▼ 「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充山陵」 在西漢王朝11座帝陵當中 最宏偉的一座 便是在位54年的漢武帝的陵墓 即茂陵 (茂陵布局及位置,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衛青、霍去病、金日(mì )磾(dī) 陽信長公主、李夫人等 都陪葬在陵園之中 漢武帝的親人、愛人、忠臣良將 都在地下重逢 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 便矗立在霍去病的墓前 從中也能窺見茂陵豪奢的一角 (霍去病墓,攝影師@茍秉宸) ▼ ... 然而 極為豐厚的隨葬品 卻成了後世盜墓的主要誘因 例如董卓派呂布盜掘帝陵,搜集珍寶 曹操甚至設立官職 專門掀別人祖宗的棺材板 幾乎將漢代皇宮貴族的陵墓洗劫一空 掘人祖墳之後 曹操及其子曹丕害怕自己也如此下場 便積極提倡薄葬,宣揚不修陵墓 厚葬文化沒落一時 (曹魏名將張遼的墓,攝影師@謝禹涵) ▼ ... 此後 三國、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 天下大亂,軍閥混戰 匈奴、鮮卑、羯、羌、氐等 周邊民族趁機進入中原 雖然民族融合 給墓葬帶來了不一樣的色彩 但是分散的國力也無法再創造出 宏偉的建築組群 (魂瓶,由漢代的五聯罐演變而來,是三國兩晉時期墓葬中特有的隨葬品,攝影師@包浩霖) ▼ ... 時光流轉至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父 一統江山,開創盛世 一個雄心勃發的帝國需要風光大葬 彰顯自己的實力 從墳到陵再發展到陵園 無論是宏大的封土 還是雄偉的建築群 秦皇漢武的陵墓已經壯麗到無以復加 唐人還能再超越嗎? 03 盛世之作 唐人的答案只有一個 依山為陵 既然單純的以人力造物再難超越秦皇漢武 那就將自然山嶽納入陵園之中 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為例 陵園之中 突厥、焉耆、吐蕃、高昌等14國國君石像 列隊神道兩側為其守陵 李靖、程咬金、尉遲敬德等188位文臣武將 陪葬在主君陵前 生死相隨 僅僅封墓的條石就有3000餘塊 更何況要在山體里修建一整個地宮 工程量之大令人震撼 (埋葬唐太宗遺體的昭陵,位於陝西禮泉縣九嵕[zōng]山,攝影師@茍秉宸) ▼ ... 因而這種開鑿山體的 依山為陵 非國力鼎盛不可建造 非盛唐不可建造 這也正是其在漢代已有雛形 卻直到唐代才被發揚光大的原因 比起昭陵 更為浩大的是 武則天的乾陵 其居然還能更進一步 以山為闕 山川不過是守陵的門闕 天地在她面前也只能淪為陪襯 (唐乾陵,以山為闕,闕是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一種高建築物,通常成對出現,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兩闕中間沒有建築物相連,之間空缺,故稱「闕」,攝影師@茍秉宸) ▼ ... 地上的唐陵規模遠邁前代 地下的墓葬也不遑多讓 看到這地宮 我們能想像到唐代屋宇之盛大 (陝西乾縣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剖透視,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看到地宮中隨葬的雜技俑 我們能想像到唐代娛樂之豐富 (唐三彩,中國陶俑的巔峰,攝影師@孫巖) ▼ ... 看到精雕細琢的碗盞 我們能想像到唐人豪飲美酒 靈感迸發、揮毫潑墨 (唐三彩象首杯,西安南郊唐墓出土,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攝影師@動脈影) ▼ ... 看到異域風情的胡人俑像 我們能想像到絲綢之路上 一隊隊胡人車馬往來不息······ (唐三彩駱駝載胡人伎樂俑,攝影師@柳葉氘) ▼ ... 然而盛唐之後再無盛唐 宋代將陵墓集中一區 恢復封土為陵 著意於纖細精緻 (青玉雲龍紋飾,攝影師@動脈影) ▼ ... 接下來的元代 遊牧民族居住氈包(蒙古包)的習俗 與中原墓葬相融合 發展出獨特的圓型墓室 (留村石墓群,是元朝河南洛陽的程姓大戶舉家遷到此處後所建,攝影師@松頂後) ▼ ... 不過 元代帝陵沒有發展出宏偉的地上陵墓 他們保留著草原上的葬俗 下葬之後,萬馬踏平 莫說陵墓,連一塊石碑也沒有 後世的陵墓還有可能超越前人嗎? 當然! 中國人的創造力永無止境 明代繼承唐宋的特點 依山為陵、陵區集中 將祭祀區擴展為兩進到三進院落 第一進用於準備祭品 第二進為祭祀的主體建築 第三進擺放祭品 (明長陵示意,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隨著地勢抬高 建築組群層層遞進 最後的遺體安葬卻差強人意 明代沒有唐代開鑿山體的豪氣 只是背靠大山建設寶城寶頂 (寶城寶頂,製圖@李乾朗/《穿牆透壁》) ▼ ... 明代每個皇陵的規制都是如此 與之前並無分別甚至稍稍遜色 但是當它們組合在一起 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墓 明十三陵 便誕生了 (明十三陵布局及位置,製圖@鞏向傑&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 ... 所謂組合不僅是陵區集中 其還創新性地 用一條神道串聯起所有陵園 眾多的建築控制群山做配 襯托得陵園氣度非凡 (明十三陵神道,攝影師@Greatwj) ▼ ... 中國現存最大的木構建築之一 明成祖朱棣的祾恩殿 也在這裡 殿內金絲楠木巨柱如林 面闊九間、進深五間 以示九五之尊 (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攝影師@Greatwj) ▼ ... (明長陵祾恩殿剖透視圖,製圖@李乾朗/《穿牆透壁》) ▼ ... 此後的清東陵和清西陵 都是仿照明代帝陵而建 只是有樣學樣沒有創新 再沒能超越明代 雖然清末積貧積弱 但是清西陵和清東陵 依然將中華帝陵的傳統 保留到了最後一刻 (清東陵景陵妃園寢,攝影師@李睿) ▼ ... 它們也是中國古代墓葬 最後的榮光 04 彼岸世界 上述的墓葬還遠非全部 在中華大地上 曾有多少人逝去 就留下過多少種墓葬 有的藏於洞中 (貴州貴陽花溪栗木山巖洞葬,攝影師@柳葉氘) ▼ ... 有的懸於絕壁 (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僰[bó]人懸棺,攝影師@王進) ▼ ... 有的樹以木柱 (小河墓地,墓地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140多根多棱形、圓形、槳形的胡楊木樁,多被砍成7稜體到11棱。攝影師@劉玉生) ▼ ... 有的立石為祭 (青河縣三道海子石堆遺址,遺址中安葬了人骨,但是沒有任何隨葬品,因此,這個遺址可以說是一座墓葬,攝影師@劉玉生) ▼ ... 有的棺槨方正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木槨,攝影師@柳葉氘) ▼ ... 有的三角圍合 (紹興印山越國王陵,攝影師@方力) ▼ ... 除此之外 還有火葬、水葬、天葬 塔葬、海葬、樹葬、花葬等等 如此眾多的墓葬背後 很多人試圖將自己所喜愛 所擁有的都帶入彼岸 已故的藝術愛好者 隨葬繪畫和樂器 (湖北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攝影師@蘇李歡) ▼ ... 學者隨葬藏書和手稿 (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東槨箱內出土的一件長方形漆盒內盛放了不下40篇有關軍事、哲學、醫學和方技的帛書,很像是公元前2世紀一位博學之士的微型圖書館,攝影師@王瑞) ▼ ... 婦女隨葬化妝品和絲帛 (長沙馬王堆漢墓利豨[xī]墓T形帛畫,攝影師@柳葉氘) ▼ ... 中國古人為逝者提供了 他們所能提供的一切 從小食點心 (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出土的唐代各式點心,攝影師@柳葉氘) ▼ ... 到豬狗牛羊 (陝西漢陽陵的動物陶俑,攝影師@昱羽翼) ▼ ... 從家居擺設 (河北保定滿城漢墓的長信宮燈,攝影師@柳葉氘) ▼ ... 到樓閣殿宇 (河南焦作白莊6號漢墓的七層連閣陶倉樓,攝影師@朱金華) ▼ ... 從百官儀仗 (西安明代秦簡王墓粉彩儀仗俑群,共300餘件,攝影師@王警) ▼ ... 到千軍萬馬 甚至活物殉葬 (江蘇徐州獅子山漢楚王墓兵馬俑坑,攝影師@柳葉氘) ▼ ... 就這樣 古人創造了另一個世界 一個眾生的歸宿 一個宏大的彼岸 黃土之下 包羅萬象 數千年來關於黃泉的瑰麗想像 以及對逝者的情感都容納其中 從古至今 也許並非每一個人類成員 都可以善始善終 但我們可以希冀 每一個靈魂 都得到安息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靈均 圖片:余寬 地圖:鞏向傑 設計:陳睿婷 審校:擼書貓 封面攝影師:趙有人 專家審核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雷興山教授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於春副教授 上海博物館 張珮琛副研究員 (排名不分先後) 【參考文獻】 1. 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三聯書店,2010 2. 張學鋒,《中國墓葬史》,廣陵書社,2009 3. 潘谷西,《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4. 薩仁高娃,《中國古代墓葬封土起源的研究》,南京大學,2017 5. 劉毅,《中國古代陵墓》,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The End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m9896n6.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502172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彰師大附近推薦胸悶治療有效中醫診所竹山鎮腎臟功能異常治療中醫大村晚上淺眠看什麼科建國科大附近推薦頸部緊繃酸痛改善中醫診所
芳苑便秘或腹瀉看什麼科 彰師大附近推薦噁心看什麼科 網友都推薦的溪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彰化憂鬱症看什麼科 鹿港瞳孔擴張或收縮看什麼科 ptt推薦的鹿港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信義鄉肌肉疼痛治療中醫 埔心恐慌中醫推薦 Dcard推薦的草屯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南投昏眩中醫推薦 永靖倦怠、疲勞看什麼科 治療有成效的溪湖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mu2xkhp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